2010-2012年崇明生态岛建设绩效评估意见

发布日期:2013-01-09    浏览次数:3

  崇明生态岛是一个与原生自然生态岛屿不同的大型复杂人居生态系统,承载着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空间的重大历史使命。崇明生态岛的建设,本质上是对“生态型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全新探索,其建设难度更高、挑战更强。

  3年来,在《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的总体指引下,生态岛建设对标国际,着力加强以“水土林”和陈家镇为重点的生态岛环境基础能力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一、《纲要》执行情况

  1、阶段目标基本完成

  《纲要》27项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其中,单位GDP综合能耗、骨干河道水质达标率、实绩考核环保绩效权重、公众对环境满意率4项提前实现2020年终期目标;因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中心正在启动前期工作,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暂难完成阶段目标。综上,至2012年底生态岛指标完成率达96%。

  2、项目计划执行有力

  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项目95个,总投资约140亿元,其中市级资金50亿元。实际启动93项,其中59项已竣工完成;南横引河西段整治工程和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体系等2项处于前期论证阶段。项目计划总体推进有力,执行率达98%。

  3、体制机制创新高效

  3年来,生态岛建设通过市县联动、多元合作、全民参与,有效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动态反馈、滚动推进,建设成效持续优化;通过国际交流、广泛参与,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在理念创新、组织领导、建设管理、合作共建等领域形成了一套创新、高效的推进机制和管理模式。

  二、总体绩效评价

  经过3年的共同努力,《纲要》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后续全面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打下坚实基础,突出表现为五大成效:

  1、“水土林”筑屏障,生态发展成果获各方认可

  聚焦水源地水质安全,以市“十二五”重点工程——东风西沙原水水库建设为引领,实施“一库四厂”建设,从战略和行动两个层面推进生态岛供水集约化,切实保障水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利用;严守“二规合一”,扎实推进土地复垦和存量土地整理,保障土地资源利用合理有序;部市合作,深化湿地技术研究,构建两大湿地保护示范区,创建国际性湿地科学实验站,通过技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汇聚世界目光,崇明生态岛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加快实施林地、绿地建设,有效保护岛内生态资源,全岛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市首位,为保障全市生态安全作出重大贡献。3年来,通过水、土、林的系统建设,岛屿生态环境保障能力提到有效提升,成功创建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顺利通过中期成果验收。

  2、治理利用双驱动,点面结合营造全市最优环境

  系统推进生态环境预警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实施“一环二湖十竖”骨干河道综合整治,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截污纳管与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开创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研究与试点,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加强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逐步关闭燃煤发电机组,岛内能源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加大科技攻关,积极推进废弃物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创建了“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新模式;实施瀛东村等生态民居建筑低碳改造示范工程,编制国内首个海岛“低碳建筑导则”,绿色建筑探索结出硕果,获财政部、建设部“2010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农村县级示范”称号。3年来,生态岛环境保护水平与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气洁、水清、林茂”的生态环境特征进一步凸显。

  3、结构调整促转型,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显雏形

  种养结合,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成功引入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以水稻和芦笋为代表的有机食品,逐步跻身高端健康食品行列,生态岛成为全市最大的蔬菜基地,在稳定市区菜价、保障全市食品安全中发挥巨大作用,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努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以整治铸造、危化、小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加工、橡胶制品等“两高一低”企业为抓手,关停园区外污染企业106家,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悉心培育现代服务业,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龙头,着力打造生态旅游集聚地,创立“西沙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模式实践区”,日接待高峰游客3.2万人,成为市民理想的休憩旅游目的地之一。

  4、民生建设助和谐,宜居环境创中国长寿第一岛

  加快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实施陈家镇生态新市镇和东滩生态城开发;推进城乡居民点调控,实施村庄生态改造示范工程,生态岛城镇化进程有序推进。加快生态岛现代化城乡交通体系建设,沿江南北通道贯通,骨干路网有序衔接,切实启动农村路网建设,生态岛内外联系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实施公交车辆升级改造,开通超级电容公交示范线,加快推进现代绿色公交体系建设。实施科教文化和生态品牌创建工程,建成一批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出行条件、提升人居环境、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创建宜居、宜业的生态岛屿,切实改善民生质量,促进社会更加和谐,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成为我国第一个“长寿之岛”。

  5、科技引领促提升,搭建平台创新科学管理体系

  构建《崇明生态岛指标体系》、发布《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编制《崇明陈家镇低碳国际生态社区建设导则》,通过系统设计与规划引导,形成了生态岛建设科技引领意识理念,推动崇明确立低碳发展主线;初步构建生态岛建设技术体系,实施了瀛东生态村、陈家镇国际生态社区、东滩湿地修复等一批科技示范工程,点线面结合发挥示范引领效应;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环境预警监测评估体系;加强与联合国环境署合作,开展国际评估,科学评价生态岛建设,崇明生态岛建设在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

  三、推进经验总结

  1、立足岛情、对标国际,生态岛建设理念创新

  认清岛情,直面困难。崇明岛不仅自身人口密度较高、发展需求迫切,而且承担了为上海21世纪城市建设保留战略空间的历史使命。与以人口疏散为特征的原生自然生态岛不同,崇明生态岛建设需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是保护与发展在更高水平上的平衡,建设难度更高、挑战更大。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是对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理念的全新探索。

  对标国际,系统设计。前期研究对标世界水平,通过借鉴国际知名生态岛屿发展经验,结合崇明实际,构建了兼具崇明特点的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建设过程加强跟踪监测,建立全方位的监测网络系统,开展系统全面的监测和评估,接受群众监督。后期管理加强考核约束,通过绩效管理,实施定期考核评估,将生态岛建设管理效能评价纳入行政考核体系,增强约束机制。

  2、市县联动、多方合作,生态岛建设组织有力

  领导挂帅,落实联动推进机制。为推进崇明生态岛的建设,组建了由市领导牵头的“崇明生态岛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市有关职能部门、崇明县政府、上实公司和光明集团等作为成员单位参与其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统筹协调《纲要》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生态岛建设成效,使市县联动的推进机制落到实处,有力地保障了《纲要》的有序实施。

  部市共建,有效调动各方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的紧密合作,共同构建部市合作技术平台,将生态岛建设提高到国家乃至国际高度;落实政企合作,将上实公司和光明集团纳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统筹推进力量;在市场经济领域,积极开展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持续改善岛内能源结构;借助生态岛国际论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条块整合,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实施专项政策,争取市级专项资金定向支持,推进生态岛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大市建设财力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崇明生态岛建设重大项目;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有效拓宽资金渠道,形成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机制。

  3、滚动推进、动态调整,生态岛建设推进有序

  坚持规划先导,实施生态岛建设统筹规划机制。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是经过多年科学论证、系统规划的战略举措。经过近百次的专家论证、专题研讨和实地调研,先后出台了三岛总体规划、生态岛指标体系研究、生态岛建设纲要等系列规划,将生态岛建设纳入规划先导的轨道,加强前瞻性、系统性考虑。

  坚持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岛建设滚动推进机制。细化《纲要》战略举措,通过编制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统筹长远规划与当前建设,建立崇明生态岛重大工程项目库,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的滚动推进模式,有序推进纲要。

  坚持反馈提升,建立生态岛绩效动态评估机制。贯彻“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评估”的评估考核制度。建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评估体系,落实动态监测与年度考核工作,及时开展生态岛建设三年绩效评估。通过评估考核,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持续优化生态岛建设。

  坚持科学管理,创新生态岛项目管理机制。推行项目全过程管理,执行“项目工程前期研究、立项建设质量跟踪、竣工验收质量评价、项目实施效益评估”的四阶段项目管理制度,将动态反馈机制深化落实到项目层面。通过实时监测与评估反馈,实现建设项目的动态优化。

  4、科技引领、宣传推广,生态岛初具国际影响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营造生态岛建设高级人才集聚的科研平台和创新环境。出台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科技实施方案》和《崇明岛生态建设科技专项指南》,全方位指导生态岛科技创新与应用。联合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上海海洋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市农科院、环科院、建科委等科研机构,开展学术研究与合作,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为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建议。成功举办第二、三届“崇明生态岛国际论坛”,将崇明生态岛全面推向国际舞台,并建立崇明生态岛研究国际合作网络;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崇明生态岛建设与评估合作备忘录,对标国际实施崇明生态岛发展模式评估。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升生态岛建设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强化教育宣传,营造全民共建生态岛的良好氛围。优先开展生态教育体系建设,通过公益广告、教材读本、培训教育等措施,强化生态岛建设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介,组织开展了生态岛建设主题网络征集、公众环境满意度调查等活动,发掘民众智慧,形成全民共建生态岛的良好氛围。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未来生态岛建设需要站在全新的高度,直面存在问题,全面推动生态岛建设:

  1、生态岛推进的前瞻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生态岛建设,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3年来的实践经验显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环境转变、科学技术进步等种种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将对生态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考核指标、建设任务等系统推进的前瞻性有待提高,需要及时优化调整,确保生态岛建设始终处于国际水平。

  2、生态岛建设的系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前3年的建设以“水土林”和陈家镇为重点,侧重环境基础能力提升,是打基础的3年。纲要战略的实施以点上突破为主,下一步如何将点上的成果经验在面上推开,仍需系统和长远考虑。

  3、重点项目设置的功能性有待进一步加大

  前3年,生态岛建设侧重于环境基础能力培育,已落实的功能性项目不足总项目数的三分之一,生态产业体系的培育相对滞后于环境基础能力的提升。如何提高生态岛建设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性,强化“造血”能力,提高惠民力度,是生态岛建设下一阶段面临的新课题。

  4、基础工程建设的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环境基础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尽管3年来,以重大工程为引领,生态岛环境基础建设成果卓著,但个别领域仍存在支网系统尚不健全、重点设施有待加强,以及设施运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基础工程建设仍需持续推进。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针对发展瓶颈,未来生态岛建设要更加注重发展目标的有效性,优化生态岛引导体系:更加注重工作推进的全面性,提升生态岛整体功能。

  1、针对薄弱环节,加大措施力度,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的持续性

  继续加强环境基础能力建设,以完善支网、优化运行管理为重点,加强统筹规划,加快项目建设,加大资金配套,探索模式创新,进一步提高基础能力,维护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提升品质内涵,构筑产业体系,提高重点项目安排的功能性

  研究并科学设立产业准入门槛,加快引导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功能性项目的建设,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提升生态岛的自我“造血”功能,推动生态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升生态岛建设惠民力度。

  3、加强人才培育,构筑保障体系,加大区域协同合作的开放性

  加强人才交流、引进、培训,提高管理效能,发挥基础性投入的生态效应;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生态岛运营维护的稳定长效;实施区域协同政策,支持上实、光明等大企业参与共建生态岛;进一步采取开放措施,吸引各方面力量,支持生态岛新一轮建设,实现各方共赢。

  崇明生态岛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三年一月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