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中心 » 国家 » 工信部 » 正文

2011年钢铁市场简述

发布日期:2012-01-30    浏览次数:8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曾令人满怀憧憬。然而这一年,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扑朔迷离,日本地震、中东北非动乱、多个国家主权信用遭到降级、动车追尾、温州老板“跑路”、中小企业“倒闭潮”……接二连三的各种突发事件,使得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尤其是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受波及的国家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市场信心严重受挫,全球经济阴霾笼罩,我国经济发展也遭受了严峻的考验。

  受美元贬值、货币超发等影响,2011年我国通胀压力明显加大,各种生活必需品“涨”声四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节节攀升,其中7月份CPI甚至创下了近三年来的新高。为了稳定物价,国家出台了多项措施,严厉调控房地产,挤压楼市泡沫。央行先后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加息,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以缓解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

  在调控政策叠加效应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自6月份开始一直在50%荣枯线边缘徘徊,其中11月份还一度滑落至49%,出现自2009年3月以来首度跌破荣枯线的情况,经济下滑状况可见一斑。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钢铁行业在艰难中踯躅前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下游行业钢材需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

  在国家严厉政策调控下,楼市观望之风日甚,成交量下滑,开发商资金链绷紧,对钢材的需求出现萎缩。而楼市低迷,开发商拿地热情下降,各地土地拍卖不断遭遇流拍,又使得地方政府卖地收入锐减,对地方财政主导的投资项目形成较大压力;

  动车追尾引发社会重新审视和反思“大跃进”式的高铁建设,一批项目被缓建或停建,相关的车站、隧道、桥梁等基建项目建筑用钢、列车车辆用钢、铁道配件用钢的需求也随之减少;

  消费刺激政策渐次退出、需求被部分透支、部分城市实施汽车限购、油价持续高企,多重因素致国内车市骤然降温,汽车行业增速迅速放缓,甚至一度遭遇近两年多来的首次负增长,并使得中国汽车协会的预测屡次失准,从年初的10-15%,到后来修正为5%,但实际上仅在3%左右;

  机械、造船等行业也各自面临诸多困难,订单下滑,出口受阻,对钢材需求难以给力。

  行情走势纠结成为2011年钢市令人无奈的一大特征,甚至在“金九银十”的传统销售旺季却遭遇“秋寒”,出现了价格暴跌。纳入中钢协统计的会员钢企平均利润率还不足3%,远低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水平。经销商面对几成鸡肋的钢市,在迷茫彷徨中饱受煎熬。

  2012年已经到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充满变数。欧债危机仍将是影响全球经济的一大隐忧,并增加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确定性。就钢铁行业而言,将面临产能过剩压力加剧、部分下游行业钢材需求强度下降、高成本低利润、环境资源制约、产业亟待升级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但我们也不必因此失去信心,因为2012年我国GDP增速预计仍将保持在8.5%左右,而且,一批区域性规划、新产业规划包括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将改善我国的经济结构,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国家将更加注重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特别是在2011年困扰市场的资金问题有望得到缓解。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小企业将获得包括财税政策等更多的支持,从而激发出活力与潜力。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商务部也在研究相关刺激消费的替代接续政策。

  总体来看,尽管今年我国经济增速还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围绕“稳中求进”的政策主基调,经济仍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钢市虽仍会面临诸多困难,但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拉动下,市场发展环境有望得到改善,出现一定转机也许可期。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