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投资4.15亿元的潜江华山水产甲壳素深加工项目二期投产,潜江创建“甲壳素之都”的梦想振翅起飞。
一只小龙虾,从一个小城走向全国,誉满全球,从最初的“捕捞上餐桌”,发展成为人工育苗、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及品牌创建等深度发展的大产业。科技创新助推潜江龙虾“三级跳”。
一跳:从野生寄养到标准化养殖
小龙虾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绿色健康食品。武汉、南京、上海、北京等城市,年消费量均在万吨以上;在欧美国家,年消费量达16万至18万吨。每年4月至8月,来自国内外的经销商纷纷集聚潜江,抢购龙虾。
潜江龙虾很受欢迎,原因在于它的纯天然养殖,加上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水草资源,造就了这里的龙虾尾肥体壮、爪粗壳薄、色泽明亮、肉质鲜美。
2001年春,潜江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褚洪云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小龙虾野生寄养模式,因投入小、效益高,受到农民的欢迎。2006年,省委把此模式写进“一号文件”,在全省推广。
2006年,省检验检疫局在潜江开展长达7个月的小龙虾基地土壤、水样、虾样以及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跟踪检测,结果表明,潜江龙虾质量安全可靠,各项指标均符合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食品标准。
从2008年起,潜江市水产局会同省水科所起草《虾稻轮作 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技术规程》,推广小龙虾标准化养殖,首创小龙虾与中稻连作新模式,推出“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虾养殖—成虾捕捞”的一整套标准技术,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小龙虾人工养殖的一体化。
二跳:从自然繁殖到人工繁育
加工企业的迅速壮大,带动小龙虾需求量猛增。由于“人放天养”的养殖模式在种虾的交配、产卵、孵化以及幼虾的存活率等方面受到天气影响,开展小龙虾的人工繁殖,解决种源锐减、品种退化问题势在必行。为此,2005年,潜江聘请省水科所舒新亚为首席专家,组建研究团队,开展小龙虾人工繁育攻关。当年,成功探索出人工控制光照、水温、水位、改善水质、加强投喂“五位一体”的人工诱导法,促使种虾批量产卵获得成功,一举填补了我国小龙虾人工繁殖的空白。莱克水产在潜江建起全国规模最大的小龙虾繁育基地,每年实现人工诱导繁育小龙虾虾苗4亿尾,满足3万亩养虾面积的种苗需求。
目前,潜江市小龙虾年加工能力超过16万吨,出口创汇总额分别占全省、全国的60%和40%以上,已牢牢掌控着世界淡水小龙虾市场第一话语权。
三跳:从农业到现代生物产业
龙虾加工产生大量的虾壳。潜江华山水产公司董事长漆雕良仁介绍,仅潜江市每年产生废弃虾壳就达数万吨。为解决“虾壳危害”,华山水产在兼顾传统出口的同时,大力向下游产品转型。
小龙虾壳蕴含丰富的甲壳素,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化工、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市场前景看好。虾壳衍生的高附加值产品有近100项,转化效益超过千亿元。
我国甲壳素研究首席专家、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杜予民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在此领域潜心研发近30年,武汉大学决定开展“校政企”三方合作,以潜江市为中心,共建甲壳素研发中心。2009年4月,第一期甲壳素深加工项目在潜江华山水产公司建成投产,成为全省第一家生产甲壳素的企业,产品全部出口。同年11月,企业又投资4.15亿元启动甲壳素项目二期工程,开展氨盐、壳聚糖、壳寡糖等甲壳素衍生品研发生产,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可消化我省60%的废弃虾壳。
潜江小龙虾正向生物高新产业转型,“甲壳素之都”徐徐撩开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