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其中“产业实力显著提升”居“五个提升”之首。对此您如何理解?
王海林:省第十次党代会把产业提升放在“五个提升”首位,要求构建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匹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赋予了四川工业历史性的重任。未来五年,四川工业必须勇挑重担,发挥好主引擎作用。
从总量速度看,为支撑全省生产总值翻番,工业将力争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从产业结构优化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5%,“7+3”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8%左右;从产业布局调整看,将加快构建成德绵遂广等产业带,加快建设成都高新区等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千亿元、100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园区,推进全省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从技术进步看,未来五年,全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争突破2万亿元,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4.7%,建成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超过600家;从推动可持续发展看,未来五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3.5%、用水量下降3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升到72%以上。
记者: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两化”互动的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四川现代化的基本框架。这对四川工业发展提出怎样的新要求?
王海林:省第十次党代会将“两化”互动作为构建四川现代化基本框架的主要路径,强调要突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结合四川实际,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践中,我们应坚持五个基本路径。一是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工业化路子;二是在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情况下走出绿色低碳的工业化路子;三是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补发展的情况下走出高端切入的工业化路子;四是在生产国际化的情况下走出开放合作的工业化路子;五是在用好省内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走出加速推进的工业化路子。
具体而言,在产业分工协作上,要更大力度推进西部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四大基地”建设,积极参与和主动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在产业结构上,突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格局,实现产业协调发展和内部结构优化;在产业选择上,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应立足就业压力大的实际,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等民生性产业,推进创业与就业有机结合。
记者: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各项部署,省经信委有哪些具体举措?
王海林:我们将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扶贫攻坚、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创新奋进,乘势而上,推进工业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努力在八个方面实现新跨越,即全力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导性产业发展上实现新跨越;全力在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上实现新跨越;全力在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上实现新跨越;全力在培育壮大实体经济上实现新跨越;全力在工业对外开放合作上实现新跨越;全力在工业节能减排上实现新跨越;全力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上实现新跨越;全力在工业发展环境提升上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