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成都市市长葛红林
5月7日,两张卫星遥感图摆在采访团记者面前。一张是2000年的,一张是去年的,两张图对比显示出全域成都热岛效应的变迁:10年来,成都的白天热岛的空间格局经历了由中心型向环型、平均温度由升到降的演变过程。
这一转变正是成都多年来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一个缩影。
跻身全国城市8强,更感责任重大
记者:刚刚公布的成都一季度宏观运行数据,无论是速度还是总量都实现了“高位求进”,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广州、深圳之后。达到这个成效,成都动力源在哪里?
葛红林:最新的数据让我们感到更有压力,但不怕压力。这个成效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8,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有迎难而上,在巩固和提升现有基础条件上,和沿海先进城市、甚至国际城市“对标”,成都才有可能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辉煌。
从2007年GDP突破1万亿元起步,到2011年跨入“2万亿元俱乐部”,四川只用了4年时间。成都经济总量、财税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服务全省发展大局,是成都的应尽责任。
过去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勇担使命、先行先试,探索了一条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我们众志成城、穿越灾难,创造了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的人间奇迹;我们全域规划、科学建设,提升了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功能品质;我们以人为本、共建和谐,取得了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巨大进步;我们化危为机、爬坡上行,实现了经济发展高位求进的重大跨越,开创了成都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经济总量接连跃上四个千亿元台阶,达到6854.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接连突破四个百亿元关口,达到680.7亿元,为全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了应有贡献。
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发挥好带动作用和窗口作用,更好地为全省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是成都的崇高使命。刚刚闭幕的成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全省战略定位和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全市总体目标,坚持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为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打下决定性基础。
我们将肩负首善之区的责任和使命,切实按照“两个率先”和“五个走在前头”的要求,牢固树立省会城市应有的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工作态度,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中继续发挥引擎城市作用,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中继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继续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努力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吸引全球关注,彰显国家战略力量
记者:最近,《财富》杂志公布,明年将在成都举行全球财富论坛,这是中国内地第三个城市,西部第一个城市举办这样的盛会,成都凭什么吸引全球目光?
葛红林:成都不仅仅吸引全球目光,更是吸引全球资本和技术等到成都发展。为何选择成都?我们从2005年开始和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之一德州仪器接触,希望引进这个标杆企业。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当初放弃了中国布局。随着企业的扩张,6年后,他们再度来到中国,只选择了成都,成为全国唯一既有英特尔又有德州仪器的“双核城市”。这不只是我们坚持直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努力,更是这么多年来,成都在随着中国崛起战略中的时代方位和历史使命所决定。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下,成都作为中西部崛起的典型城市,世界要通过成都认识西部;经历灾后重建的考验,世界要通过成都,看到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撼天动地的中国奇迹;在城市化进程中,成都在全国率先探索,闯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之路,世界要走进成都触摸中国的脉动;在产业结构大调整中,成都以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路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特有的方式证明了中国巨变。
“对标”省委要求,成都必须“深刻提升”
记者:近期,省委要求成都“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在成都市刚刚闭幕的党代会上,提出要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对此,成都作了哪些安排部署?
葛红林:省委对成都提出更高要求,说明成都在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还有一定距离。
成都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特别要加快产业领域和市域空间的全面开放,努力把成都建成西部地区对外交流的门户城市,建成西部地区汇聚产业、资本、人才的首选之地。
要实现这一目标,核心是抓项目。要引进全球产业的龙头企业,要瞄准全球高科技的发展方向,要“抓住”重大产业化项目,这样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后劲。
要实现这一目标,对我们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不仅要达到国际化的硬件配套,更要有全球化的软件服务。比如,如何实现社保医保的国际化联网,具有更多的国际化的学校等等。
对成都而言,这是一场深刻的提升发展过程。看到了距离,也就明确了方向、潜力和动力。
接下来,我们一是加快构建大开放格局。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的态势扩大内外开放,增进务实合作,形成联动省域、联通全国、联接世界的大开放合作格局。二是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强化“招大引强”和“招商选资”,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化、世界级的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保持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势头。三是加快营造国际化环境。着力打造具有国际优势的生产服务环境,打造体现国际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打造国际一流的投资服务环境,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构建增长极,成都奔向全新历史方位
记者: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成都已提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要成为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力争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发挥“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重要功能。如何理解成都新的历史方位?
葛红林: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是关系成都对西部发展作出关键贡献的考量。成都的贡献不仅仅在量上,更要在质上有明显提升。
“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这个目标既能激励我们发展得更好更快,也是成都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载体。当前,我们在全国的核心竞争力还没形成,大量的产品还是来自成都之外。从某种程度而言,成都还没有参与国际竞争。在国家战略下,成渝经济区如何引领中西部的崛起,更要看,成都和重庆“双核”如何联手合作前进。要实现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目标,今后不仅是要看成都一座城市发展,更要看“成都经济圈”这个经济体的发展。
目前,按照成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总体部署,我们将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跃升性发展,城市功能和形态显著提升,对外大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生态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更大贡献。一是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加快打造便捷化的基础设施;二是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加快构建高端化的产业格局;三是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化的城市体系;四是实施三圈一体战略,加快形成一体化的市域经济;五是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国际化的开放门户。
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会进一步带头落实和加快推进一系列兴川大计的实施,把全省人民对成都的一系列发展期望转化为加快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火热实践。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奋斗,成都这座宜业宜商宜居更宜人的城市,一定能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