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主要内容

发布日期:2011-12-22    浏览次数:2

  在今天(12月21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孙雷介绍了市政府最新审批通过的《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主要内容。

  孙雷表示,《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已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这个规划是指导上海“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实施这个规划,对于确保地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显著提升农业设施、农业组织和农业科技水平,明显增强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坚持把地产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培育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把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把推进农村改革与创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围绕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力争在发挥农业科技引领作用、先进农业设施和装备广泛应用、农业资源有序利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监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一、“十一五”期间上海农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十一五”期间,在全市耕地面积累计减少54.45万亩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92.4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4.15亿元。农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233.3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87.03亿元。水稻、蔬菜、畜禽等副食品产量保持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2011年粮食总产量为121.95万吨(24.39亿斤),连续11年实现粮食丰收。今年是本市2004年实施粮食种植补贴政策以来粮食总产量最高的一年,水稻单产达到558.6公斤,创历史新高。2011年1-11月,本市累计完成蔬菜播种面积178.6万亩次,同比增长5.9%;蔬菜上市量320万吨,同比增长7.1%,其中绿叶菜上市量153.9万吨,同比增长15.4%。

  二、“十二五”是上海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从上海农业农村来看,也处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海城市运行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全国“三农”工作大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上海建设都市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目的,就是确保农产品均衡有效供给,这既是维护城市运行安全的一项保障措施,也是稳定蔬菜等副食品价格的一项民生措施。规划明确实行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水稻种植面积不低于155万亩,粮食年生产能力20亿斤;蔬菜生产面积50万亩,其中绿叶菜生产面积不低于17.5万亩,绿叶菜年上市量不少于114万吨。市农委将逐级分解落实地产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实行“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稳定粮食、蔬菜、生猪、家禽、鲜蛋、鲜奶和淡水养殖生产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市场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供应量。

  四、确保农业资源的有序利用。一要实现资源节约集约永续利用。到2015年,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要达到90%。大力推广深松深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农田耕翻轮作,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碳汇,培肥地力,每年推广绿肥种植40万亩左右;每年推广有机肥20万吨以上、专用配方肥4万吨以上,推广施用堆肥。二要促进农业节能降耗。推广精量播种、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养殖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进粮田、菜田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逐步推进规模化果园滴灌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

  五、全面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比重要达到80%。要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社员得实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0家,促进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积极推进家庭农场、集体农场等新型农业组织发展,逐步建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系。

  六、确保农民持续增收。2010年本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746元,到2015年要求达到22000元。一要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二要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确保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农村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整理收益主要用于农民、鼓励按照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等措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重视农村低收入农户的增收,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努力降低低收入农户占比。三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农业旅游和“农家乐”,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从源头抓起。到2015年,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率达到90%。一要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意识,实现标准化生产,确保不合格、不安全的农产品不进入市场。二要切实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实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管。三要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四要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覆盖面,检测技术和方法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

  八、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二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旅游集聚区,实现年接待能力万人以上的农业旅游景点达到100个以上。三要发展域外农业。继续做好农业对口支援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重庆万州、湖北宜昌、云南迪庆和四川都江堰工作。构建农业信息平台。

  九、构建上海农产品交易展示服务平台。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为“天南地北汇集名特优、四面八方送来果蔬肉”创造条件,既是丰富市民“菜篮子”的现实需要,也是上海服务全国的责任所在。一要组织或参与各类农交会、展销会。二要抓好农产品交易流通项目建设。

  十、加强农业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的培养。必须充分重视人才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保障和支撑作用。针对上海农业从业人员存在的“老龄化、兼业化”情况,“规划”要求大力组织培训,到2015年,持证农业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要达到50%以上。一要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发展战略思维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农业领军人才。二要加快培养具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农村经纪人和现代新型农民。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