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有着更迫切的需要,要做好这些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重点应加强以下方面工作。
(一)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一是深化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企业、信用社区“五信用”创建活动,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给予不同额度的授信和利率优惠,进一步调动县、乡、村及企业和农户开展信用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全面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个人、企业征信系统作用。加大信用信息采集力度,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起银行、税务、工商、法院、环保、质检等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在其信用未恢复之前坚决不予贷款,并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使失信者受到制约。三是加强诚信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和金融知识,大力宣传诚信典型,依法曝光失信行为,形成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一是开发适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低成本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部分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的实际,各涉农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点的问题。如农业银行应结合当前“惠农卡”的发放工作,探索在需求量大的乡镇设置自动存取款设备,由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银行负责代管,以降低机构设置成本,满足农民金融需求。二是拓展基础信贷产品。针对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简化农户信贷程序,适当放宽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额度和期限等。
(三)推进担保体系建设,解决企业和农户贷款担保难问题。一是通过整合财政贷款贴息、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金,用于支持建设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增强农业自身“造血”机能,从而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通过采取项目支持、贷款担保优先等措施,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股农业担保公司。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县级政府牵头整合各方面资源,引进民间资本,组建县级担保机构,重点对县域内的小企业和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四是加强担保公司之间的合作,采取联合担保和再担保的方式,解决大额贷款担保问题。五是扩大抵押担保物范围,探索将农民住房、土地使用权、农业订单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建立资产评估专门机构,在农村开展土地、荒山、房屋、设备等资产评估业务。
(四)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促进服务机构多元化。加快建立健全功能齐全、辐射全面、互补互助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做大做强农村信用社。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注资、置换不良贷款等形式化解因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壮大信用社资金实力。信用社要努力提高自身经营水平,不断优化资产质量,加大支农贷款的发放力度。二是推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目前,国家已经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允许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以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地方政府要抓住政策机遇,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形成多元竞争主体,激发金融支农活力。三是鼓励和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农村地区建立分支机构,开展信贷支农业务。
(五)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工作,有效分散信贷风险。目前,我国已在部分地区开展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地方政府要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金融机构在向农户和农业企业发放贷款的时候,可以把是否参加农业保险作为放贷条件,有效分散信贷风险。同时,探索建立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为农户提供期货保值服务,规避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
(六)建立激励机制,调动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一是建立财政性存款与金融机构信贷支农情况挂钩制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性存款是金融机构的重要存款来源,地方政府应利用好这一资源,定期对各金融机构支农情况进行考核,把财政性存款向支农力度大、服务质量好的金融机构倾斜,从而促使金融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二是调整财政支农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政府可以考虑把财政支农项目资金与信贷资金捆绑使用。对于按要求使用资金、完成项目建设、按时偿还贷款的单位,给予财政奖励,达到以奖代补的目的。
(七)加强政府、银行、企业(或农户)三方的沟通与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政府及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企业或农户要加强沟通联系,了解彼此的需求和相关政策,共同创造合作的基础。金融机构要及时向政府及相关部门通报信贷政策,向企业和农户介绍金融产品,指导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努力达到贷款条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定期向金融机构通报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计划和工作安排,让金融机构及时掌握政府工作部署,提供相关金融支持。有贷款需求的企业和农户要主动与金融机构联系,在金融机构的指导下,完善贷款条件。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 建立“三农”服务新支点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放粮棉油储备贷款及信贷支持夏季粮油收购等方面,通过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优势,为“三农”提供了优质的金融服务。日前,记者前往江苏,对当地农发行积极落实相关信贷政策,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夏粮收购工作进行了实地采访。
农发行江苏省分行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投放贷款,有力支持了新农村建设
信贷助力 绿了山川美了家园
截至2009年5月末,农发行累计投放农业农村基础建设贷款2918亿元,共支持农业农村基础建设项目2268个,在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投放方面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很难想象,两年前的天目湖农业生态园区还是荒无人烟的丘陵荒山,山多路少、道路不畅。在农发行的支持下,现在的园区已经建成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游人可以在这里品茗、垂钓,欣赏天目湖的秀美风光。”走在平整蜿蜒的园区道路上,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成宝感慨地说。
余成宝告诉记者,从天目湖生态园区筹建开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溧阳市支行就开始关注,并且先后向该企业投入了8000万元5年期中长期贷款和3600万元流动资金,用于园区的生态农业开发、生态环境开发,解决了企业在农业开发时缺乏资金的困难。
“目前农发行优先办理的贷款有两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业务,天目湖生态园区就属于前者。正是通过这‘两个优先’的贷款业务,农发行溧阳市支行有效支持涉农实体产业从而带动农户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兴旺。”农发行溧阳市支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天目湖生态园区为例,园区里种植茶叶的农民大多来自周边农村。该项目带动的就业人数总共有312人,项目每年的劳务支出约300万元。同时项目所在村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200万元,仅此两项可使得所在村人均增收500元。
天目湖农业生态园只是农发行江苏省分行支持“三农”发展的一个缩影,像这样支农、惠农、富农的例子还有许多。
在江苏省仪征市月塘水库加固工程施工场地上,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在紧张地作业,重型推土机扬起厚厚的灰尘。农发行仪征市分行去年年底为该项目提供了一年期贷款784万元,解决了该项目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
“月塘水库是仪征市需要加固的水库之一,农发行仪征市支行提供了8年期项目贷款5800万元,用于该市37座小型水库和一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农发行仪征市支行行长肖葆华告诉记者。
“项目完成后能基本解决小型水库常年带病、空库运行的问题,提高了小型水库调洪、蓄水能力,同时对区域的防洪保安、农业灌溉、水土保持、改善农村水资源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仪征市丘陵山区经济发展。”仪征市水务局副局长肖刚说。
除了江苏省分行,农发行各省级分行齐头并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投放方面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2009年5月末,农发行累计投放农业农村基础建设贷款2918亿元,共支持农业农村基础建设项目2268个。
加强与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是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农发行推进支农中长期贷款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自相关业务开办以来,农发行密切配合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政策,加强了与地方政府合作。为了有效发挥地方政府和政策性金融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农发行近年来分别与湖南、湖北、重庆、吉林、河北等省市合作,以社会信用建设为依托,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业农村的局面,共同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农发行已经形成政府推荐项目、农发行独立审贷、多方共同监管的支农模式,保障了支农中长期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
针对支农中长期贷款的特点,农发行有针对性地强化贷款管理,有效防控了贷款业务风险。贷款准入是信贷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农发行大力推行差别化准入政策,在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资本金要求等方面,对支农效果好、社会效益好的国家级、省级支农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充分发挥准入政策的导向作用。同时,对于超业务范围、贷款风险不可控、财务指标不可行、信用状况不可靠的项目坚决不予支持。
对于政府主导的大型非经营性项目,农发行在全面调查承贷主体的信誉、经营、财务等基本情况之外,将地方经济发展程度、项目财务生存能力和偿还能力作为评估重点,注重项目收支数据采集的全面、准确和可靠。
苏南地区夏粮收购工作已接近尾声,农发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保证农民———
把地种好,把粮卖好
截至6月25日,农发行累计发放夏季粮油收购贷款450亿元,支持企业累计收购小麦211.5亿公斤,油菜籽9.5亿公斤。有效确保了夏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今年是种粮收益最好的一年,307公斤二等小麦卖了521元,国家政策好,明年咱还种粮!”在江苏省仪征市新城镇粮管所,记者碰到前来售粮的东胜村村民杨翠珍。杨翠珍属于当地较晚售粮的一批农民,但是她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虽然自家只种了半亩地,然而由于小麦托市收购价上涨,她今年的收益比往年多了60多元。
作为苏南地区夏收贷款的发放行,截至6月25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发放夏季企业收购粮食贷款共计746875万元。针对夏粮收购资金政策性强、需求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该行优化了金融服务,确保夏收有序开展。
在夏粮收购贷款发放方面,江苏省由农发行提供贷款支持的小麦收购量将达84.5亿公斤,占全省夏季小麦总产量的近八成,确保了收购资金和现金的及时足额供应。
为了确保夏收资金供应到位,不出现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农发行江苏省分行进一步完善了支持多渠道收购的基本信贷政策,综合运用现有信贷产品。“如果农户在售粮时不愿意领取现金,也可以采用财政涉农专用存折进行结算,卖粮的次日早晨即可在‘一折通’上查询到自己的售粮款。”农发行仪征市支行行长肖葆华告诉记者。
针对贷款直接投放的粮食收购企业,该行采取了区别化的对待方式。对资信较好的粮食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发行江苏省分行择优认定其收购贷款资格,并在贷款方面优先支持;为避免出现收购空白点,对于一个县域范围内确实没有具备农发行收购贷款资格的企业的,由当地政府选定资信较好的企业承担收购任务,农发行对其发放收购贷款,有效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
夏收贷款顺利发放后,为了确保资金的安全,农发行江苏省分行的信贷人员坚持每三天对企业库存进行一次全面核查,将收购质量、价格作为信贷检查的重点内容,认真核打收购码单,将收购价款、发放贷款、结余资金三者进行核对,保证了入库成本与贷款相一致,有效防止了挤占挪用等行为的发生。
村镇银行成为农民的“好帮手”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已有村镇银行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其中农户和农民的贷款占到60%以上,一半以上的村镇银行已经过了盈亏平衡点。
“丢掉望远镜,拿起显微镜”,这是广东省中山市小榄村镇银行行长许操提出的经营方式。这家2008年12月开业的村镇银行,由江西九江银行发起,规模虽不大,但其对小榄村的全体农户来说,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行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设计了“农家乐”、“易得金”、“三户联保”等贷款品种,对无法提供合法抵押物的贷款,由担保公司担保或联保的方式进行。针对中小企业采取“一户一策”的方式,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决定贷款数额、担保方式、利率执行等。在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与企业做“朋友”,在信贷投放调查中不仅重视“望远镜都可以看到的指标”,更注重“显微镜才能看到的信息”,如实际控制人的诚信、纳税情况、流水等。
像小榄村镇银行这样服务“三农”的村镇银行还有很多,据有关部门统计,自银监会在2006年底首次提出设立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来,截至去年底,全国共开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07家,其中村镇银行几乎占到90%。到今年3月,全国已有村镇银行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其中农户和农民的贷款占到60%以上,不到两年的时间,一半以上的村镇银行已经过了盈亏平衡点。
创新机制化解难题
“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改造农村金融业,使之适应农村现有经济发展状况”,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农村金融与村镇银行发展论坛”上,亚太金融学会会长黄玉峻说,为适应现有的农村经济,扶持与推进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已经推出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首先是制定了激励政策。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06年底,银监会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今年3月份国家又出台“涉农”信贷补贴和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贷款实施三年补贴政策,激励了信贷投入。同时,对边远农村的村镇银行的设立放宽了准入条件,以建立更好的激励机制。如四川省支持商业银行先下乡、再进城,促进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试点。
其次是致力于推动农村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如四川省针对农村金融的社会责任特性,制定了配套的创新政策,如明确商业银行机构在所在区域的最低贷存比例,不提倡将银行办成典当行、当铺、抵押银行的经营取向,鼓励和支持资本充足、治理健全的县域银行机构,探索贷款专项补贴,予以政策性代理业务定额补助制度,引导大型商业银行履行商业责任等。
助推农村金融结构优化
“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是一件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优化农村的金融结构。
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邹平座认为,优化农村的金融结构,应从农村金融的制度结构、信贷结构和市场结构等方面进行。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农村金融要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扶持一批有地区特色和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支持农民提高生产能力,发展和支持乡村银行的建设,发挥银行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农村金融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的市场化建设,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通过金融业推动以城带乡和以工促农,提高农村生产力,使优秀的生产力要素和资金一起向农村流动,才能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他介绍说,在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区的调查发现,一些真正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信贷资金不是投放在农村地区,也不是由农村金融机构投入的,而是由城市金融机构投入的。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化的关键是突破地域限制和机构限制,发展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和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兼并,根据农村经济的需要,打通城乡之间、国际国内之间的金融市场通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抵押担保能力,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农民工银行卡交易金额突破165亿元
中国银联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累计实现交易金额165.1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项业务交易金额和取款交易笔数分别达到62.9亿元和485.8万笔,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68.9%和88.2%。河南省、贵州省和湖南省三个农民工输出大省的该项业务累计交易量分别位列全国前三名。
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是在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中国银联携手有关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于2005年底启动实施的一项银行卡创新服务。该项业务为广大农民工携款返乡带来了便利,避免了携带大量现金的安全问题。
目前,该项业务已经覆盖全国各地6.6万个农村金融网点,广大农民工朋友可在遍布全国的近180家银行业机构办理银联卡并存入现金,返乡后可在家乡就近的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网点提取现金和查询余额。
中国银联相关人士表示,中国银联未来将携手相关各方进一步增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的功能,扩大推广范围,加大宣传力度,使该项业务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更多农民工朋友提供更加快捷、安全的银行卡支付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