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

发布日期:2012-09-10    浏览次数:4

京政发[2012]1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2011年7月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分别就此做出重要指示,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明确了方向。为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土地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国土资源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一个战略”(节约优先战略)、“两个高度负责”(对国土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三个最严格”(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重要指示,切实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标准和水平。

  认真面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国土资源压力和过度消耗、粗放利用土地资源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等全方位、深层次、长期性管理难题,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土地管理工作格局,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善治善为,乘势而上,开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二、本市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本市探索开展了土地储备工作,这一方式在保障供地(特别是保障性住房)、落实土地利用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经济利益驱动,违法违规用地、私挖盗采矿产资源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仍时有发生。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保护”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大的“保障”任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稀缺土地资源被过度消耗,传统土地利用方式亟待转变。当前,虽然全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所提高,但利用程度相对较低,浪费土地和粗放利用现象仍然存在。城市地区,城市外延扩张造成土地过量消耗,建设用地增速较快,存量挖潜力度不足;农村地区,住宅布局分散,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为400平方米,远高于国家标准人均150平方米的最高限值。

  (三)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占补平衡压力较大。本市土地资源的特点为山地多、平原少,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1%,平原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后备土地资源有限,耕地占补平衡压力较大。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守住耕地红线和保障科学发展用地为目标,以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转变为重点,切实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和差别化管理,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改善民生,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加强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坚持集中连片保护耕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积极推进农用地和耕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耕地和基本农田从数量型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型保护转变。坚持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私挖盗采,确保违法用地查处整改追究落实到位。不断完善综合监管体系,继续加强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加大公开通报、挂牌督办、警示约谈、追究责任的力度。国土、交通、铁路等部门要协同配合,切实解决重点工程项目用地未批先用问题。发展改革、规划、国土等部门要严肃查处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等违法占地行为,建立土地利用和管理的良好秩序。

  (二)加快城乡统筹,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不断加大在轨道交通沿线、新城和城乡结合部等发展热点区域开展土地储备的力度,引导城市建设布局。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管理,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建设试点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工作,支持42个重点小城镇、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改造、10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和大兴区西红门镇整体改造试点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缩小征地范围。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区片价,积极推行实物返还、留地安置、合作分成、土地入股等征地多元化补偿安置办法,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

  (三)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管控制度。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抓紧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和措施,形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倒逼机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供应计划和土地储备开发计划。强化规划落实的监管体系建设,   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完善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体系,引导产业和经济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加强基础工作,实现“以图管地、以证管地”目标。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深化“一张图”应用服务,推进“以图管地”,完善“带图作业”,逐步形成数据生产、汇交、管理、更新、应用服务的长效机制,全力打造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着力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实现以证管地。同时,探索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机制,实现对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的全面、准确和快速掌握。

  二〇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