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福建省财政厅陈青文副厅长就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等问题,接受“中国福建”政府网专访,并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内容如下:
[主持人那鸿鹰](10:15) 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福建省政府门户网站,参与我们今天的中国福建在线访谈。今天我们非常高兴为大家邀请到福建省财政厅的陈青文副厅长接受我们的专访。陈副厅长,欢迎您!今天我们将与陈副厅长就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跟大家进行互动。
[陈青文副厅长](10:16) 很高兴有机会借助中国福建政府网站平台与广大网民交流,县域经济是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是对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支持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效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
[主持人](10:17) 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上,我们省有没有一个总体的要求和目标?
[陈副厅长](10:17) 有的。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力争所有县市经济总量均超过50亿元,其中超过一千亿元的县市有3个,超过五百亿元的县市有15个,力争所有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4亿元,其中超过五十亿元的县市有4个,超过三十亿元的县市有8个,超过十亿元的市有25个,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应该说,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十分重视,目标要求也十分明确。
[主持人](10:18) 好的。请您着重给我们介绍一下财政部门是如何贯彻落实?
[陈副厅长](10:19) 财政部门主要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完善财政体制,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等方面,着力支持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主持人](10:20) 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
[陈副厅长](10:20) 一是制定完善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体制。通过不断完善有利于壮大县市财政实力,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体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2002年中央实行所得税分享改革,为保证县市财政平稳运行,进一步调动县市当家理财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从那时起来,我们就取消了省对县市的收入集中,所有县市新增的地方级财政收入全部当地,特别是十五、十一五期间,在各县市地方级收入增幅较大的情况下,这一财政体制的倾斜功能就显得更加突出,有效的调动了县市级财政的增收积极性,增强了县市级财政的自给能力和造血功能。
二是实行有利于县市加快外贸发展的出口退税分担政策。2004年起中央实行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改革,为了确保改革的平稳过渡,消除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给市县运行带来财政压力,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从2004年起,我省对市县不包括厦门,应负担的出口退税由省级财政全额承担。2004年到2010年,省财政已累计承担约50亿元。
[陈副厅长](10:22) 三是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扩大财力保障范围。为了增强县市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省财政不断加大对县市的转移支付力度。“十一五”期间,省对下转移支付从2005年的61.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88.5亿元,年均增长44.5%。五年间累计下达各项转移支付1196亿元,比上个五年计划增加998.4亿元,增加了五倍多。
四是对困难县市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按最高比例补助。为了保障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减轻困难市县的财政压力,设对困难市县的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均按最高比例给予补助,有的都超过80%。
五是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为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县乡政府的财力保障水平,我省从2009年起,建立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2010年又结合财政部要求进行了完善,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提高了保障标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以市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保障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求,对县级实际保障水平达不到基本财力保障需求的县市,由省级财政给予适当的补助。
[主持人](10:23) 可以说这些政策力度还是很大的。
[陈副厅长](10:23) 是的。以2010年为例,我省共安排省对下财力性和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就达388.55亿元,比上年增加89.9亿元,增长30.1%。
[主持人](10:24) 这一系列基本的财力保障,是否以意味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提供了一个更扎实、更基础的的保障。
[陈副厅长](10:25) 对。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省财政还注重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为着力点,研究提出一系列其它的财税支持政策。
比如对新撤县市建区的,自国务院批准成立社区的市辖区之年起五年内,涉及省级财政体制分成部分不予集中,除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外,省直主管部门及社区的市不得自行出台要求县市财政配套的规定,县域省级开发区上缴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海域使用金和森林植被恢复费省级分成部分,按规定用途,通过安排专项支出的形式,用于支持所在地开发区开发建设,鼓励省经济发达地区与一般发展水平县“结对子”共建园区,并对共建园区产生的财政收入之日起五年内涉及省级财政体制分成部分全部返还。
[主持人](10:27)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财政重视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来鼓励和促进市县发展经济,壮大实力。
[陈副厅长](10:31) 是的,为了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在的动力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激励机制。
[主持人](10:31) 可以具体的介绍一下吗?
[陈副厅长](10:32) 主要有五项:
一是继续实施“六挂六奖”办法,对市县财政收入增长、产粮油大县、撤并乡镇、偿还债务、消减赤字,保障重点支出以及设区市增加对县市财力性补助给予奖励。
二是设立县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3亿元,重点用于一般发展水平县产业项目的贷款贴息,并兼顾其它县市。
三是设立农产品深加工固定资产投资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对部分县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的项目,省财政按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封顶500万元。
四是对县域中小企业购置生产设备资金补助。省级预算安排的工商发展专项基金每年安排一定的技改资金,用于县域中小企业购置生产设备资金补助。
五是出台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办法。以财政收入综合指数和财政收入增量贡献率为计算依据,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经济发展质量较高、财政收入贡献较大的市、县、区给予奖励。
[主持人](10:34) 那这些好的政策一定要有效地落实,具体的落实情况怎么样?
[陈副厅长](10:35) 就如2010年,我省对下达“六挂六奖”补助和兑现财政收入增长奖励资金达13.8亿元,有力地激励了县市加快发展。
[主持人](10:36) 那在促进重点领域发展方面,财政是否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陈副厅长](10:36) 是的。在突出重点方面,我们主要是促进重点领域发展,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大力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为进一步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加快建设和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先行先试,打破常规、特事特办”的原则。
2011年,我省安排省级以上财力性补助11亿元,支持平潭加快发展。同时,安排专项资金及部分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加快推进实验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2010年省财政共统筹安排22.3亿元,其中中资金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1.83亿元。
二是积极支持十大新增长区域产业发展。对新增长区域涉及的县市新引进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不低于10亿元,且符合区域内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自正式投产至日起三年内,当地政府可将该企业每年缴纳的地方级税收比上年新增部分50%以上奖励给企业,涉及省级收入部分由省级财政负担。同时,对新增长区域涉及的县市从省外和国外新引进的符合区域内产业发展导向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0亿元以上的项目,省财政将按照引进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万分之五下达当地政府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奖励,最高峰顶五百万元,安排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支持新增长区域发展。
三是着力支持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在继续支持第一批22个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同时,安排部分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支持新增的20个试点镇。合理划分县和镇财权与事权,科学确定财税分配比例,支持有条件的试点镇设立一级国库,不断完善试点镇财税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引导为主,社会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头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
[陈副厅长](10:37) 四是进一步支持原中央苏区县和革命老区发展,设立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原中央苏区县和革命老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从2010年起,对中央和省新出台的重大民生政策,包括已出台的政策调整标准和扩大范围,省级财政对原中央苏区县的补助标准低于中央补助标准的,调整为中央补助标准,省级财政对原中央苏区县的补助标准高于中央补助标准的,维持现有的标准。省级补助标准与中央补助标准相同的,省级补助标准在现有标准基础上增加十个百分点,补助后的标准最高不超过100%。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省财政厅还在支持老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以及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进一步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偏远山区,海岛的扶持力度,2011年,安排扶贫开发资金3.79亿元,支付造福工程、山海协作和少数民族扶贫等等。
[主持人](10:38) 通过您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财政在这次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上做出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陈副厅长您认为,财政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还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地方?
[陈副厅长](10:39) 主要是农业方面,农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2010年,全省“三农”投入达到501.26亿元,比2009年增长14.68%,其中省级以上财政安排224.18亿元,比2009年增长30.7%。
如在现代农业方面,我省财政进一步扩大了对茶业、渔业、油茶、花卉、竹业、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进一步支持了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等。在水利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国家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支持开展“五江一溪”重点河段防洪治理、河道清淤、水利水毁工程整修等。在农业综合开发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大了对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在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上,有效落实了包括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农业保险等,这些政策措施,都极大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主持人](10:42)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省继续深入开展五大战役建设,这其中相当部分内容与县域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财政在这方面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陈副厅长](10:43) 在打好五大战役工作上,财政部门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落实政策支持,积极筹措资金,加快支出进度,做好服务管理。2011年,我省财政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及时制定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研究提出支持总部经济,金融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出台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武夷新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泉港石化产业基地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大省级对老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并积极向中央申报,扶持老区的项目,同时综合运用预算、税收、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加大对五大战役的财政支持力度,上半年省级财政预算内基建支出18.68亿元,统筹安排93.15亿元,支持公路、铁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339.96亿元,比上年增加94.1亿元,增长38.3%,争取中央安排我省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53亿元。为了保证建设资金的需要,省财政还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指出进度,上半年共下达市县转移支付补助252.19亿元,比上年增加90.66亿元,增长56.1%,一到六月份,全省支出进度为46.9%,超过全国地方平均水平的3.2个百分点,居全国地六位。
[主持人](10:44) 那财政有管理服务的职能,那请问陈副厅长,在管理服务方面,财政又为县域经济发展做了哪些工作?
[陈副厅长](10:45) 强化监督落实,提高政策执行力是财政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建立了预算执行通报制度,以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督促市县财政部门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加强年初待分配资金的细化和指标下达工作,将省级预算安排的对下转移支付提前通知市县,要求市县将其全额编入年初预算,增强市县财政预算的完整性。
二是加强了基层财政资金监管,以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要求县级财政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乡财政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县乡财政监督工作机制,强化县向财政监督职能才。加强对县乡财政管理,提高县乡财政各项涉农补贴资金监管水平,加强对困难县的指导和监督,促进困难县提依法丽台水平,三是进一步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的统计报告制度,加强市县债务管理,逐步建立债务规模和结构监测体系,努力防范财政风险。
[主持人](10:45) 接着还是要请您总体的跟我们说一下目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
[陈副厅长](10:46) 数字是最好的说明,我用一组数据来回答你的问题,十一五是分税制改革以来我省财政收入增长最批的五年,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788.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56亿元,年均递增19.4%,五年间跨越了一千亿和两千亿元的两个大关,收入累计达到7562.75亿元,比上个五年计划增加了4696.54亿元,增长了2.62倍。十一五期间,地方级收入由2005年的432.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51.49亿元,年均递增27.7%,五年累计市县4157.95亿元,比上个五年增加2539.95亿元,增长了2.57倍。进入十二五期间,即2011年上半年,我省县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县级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35.9亿元,增长34.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7.8个百分点,在全部84个县市区中,增幅超过30%的有64个县市,比上年增加了32个。
[主持人](10:46) 陈副厅长,您认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陈副厅长](10:56)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平衡性,由于受客观因素影响,我省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发展与沿海市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等科学发展政策,推动相对落后地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主持人](10:57) 您的介绍让我们对近年来,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有了总体的了解。
[陈副厅长](10:58) 作为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省委省政府不久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推进县域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等12个突出发展的重点,明确了包括加强财政激励保障、加大县域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等在内的政策扶持措施,这都为今后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持人](10:59) 能不能预期,通过努力,“十二五”期间,我省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将有一个怎样的提升?
[陈副厅长](11:00) 应该可以预期,通过努力,到“十二五”末期,我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实力将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主持人](11:01) 我们来看看广大的网友在线与我们交流互动,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一位网友他很关心省级财政什么时候才能到县,这个问题请您回答一下。
[陈副厅长](11:02) 实际上就是我省财政体制和补助已经核定到县了,只是资金调度还没有到县,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挥两个积极性,既发挥省级财政的积极性,也发挥地市级财政的积极性。由于我们全省困难县市比较多,在84个县市区中,有49个县市要通过转移支付才能够保障正常的运转,如果完全的省管县,省级财力也是比较有限的,所以我们既是省管县,又发挥市带县的一些责任,这样发挥两个积极性比发挥一个积极性要更好。所以实际上我们省管县也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完善过程中。
[主持人](11:02) 谢谢陈副厅长对刚才网友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那今天谢谢陈副厅长就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接受中国福建政府访谈,也感谢广大网友的参与,谢谢陈副厅长,我们这期节目就到此结束了,再见!
[陈副厅长](11:03) 谢谢主持人,也谢谢网民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