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切实加强水稻和玉米田管工作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3-07-22    浏览次数:4

  各市、县(市、区)农委:

  7月16日,我委组织召开省粮食三大行动指导组专家会商会,研究制订当前和中后期水稻、玉米田管技术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全力夺取秋粮丰收。

  一、提高思想认识。今年我省夏粮已获丰收,早稻丰收在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在秋粮。目前,一季稻和玉米主产区苗情长势好于上年,也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为夺取秋粮丰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七、八、九三个月是我省自然灾害易发频发期,水稻、玉米等秋粮生产还要经过旱涝灾、病虫灾、高温热害、台风等多种灾害的考验,夺取秋粮丰收任务仍然艰巨。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克服盲目乐观的情绪和松懈麻痹的思想,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做到丰收不到手、管理不放松,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二、落实抗灾措施。7月上旬以来,我省淮北中部地区旱情逐渐显露,皖中及沿江南部地区7市30个县(市、区)突发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对处于关键生育期的秋粮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各地要迅速行动,切实抓好抗灾保苗田管措施落实。淮北中部地区受旱玉米要通过喷灌、沟灌等方式及时灌溉补墒,开展穗肥追施,满足生长需求。皖中及沿江南部地区受涝水稻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增施速效肥补足地力,抓好病虫害防治,控制病虫害侵染,促进苗情转化。同时,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可能造成的热害,广泛发动群众采取灌深水降低穗层温度,主动防御高温热害,减轻灾害损失。

  三、加强科学防范。各地要结合省里印发的水稻、玉米田管技术指导意见,制定完善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方案,针对水稻、玉米作物不同苗情长势、生育进程和土壤墒情,加强分类指导,搞好肥水调控。要加强病虫防控,重点做好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要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重点防范好淮北地区玉米生产“卡脖子旱”、江淮丘陵等地区中籼稻抽穗扬花期的高温热害。同时,要密切关注影响我省的台风发生情况,疏通田间三沟,防范局地强降雨和旱涝急转。

  四、认真抓好服务。各地要强化包村联户服务制度,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宣传培训,搞好现场指导服务。要强化苗情、墒情、病虫情和灾情“四情”监测,依据监测结果,针对性地指导农民因地、因墒、因时落实好技术措施。要突出抓好水稻、玉米核心示范区和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率先落实好各项田管措施,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扩大示范效应。要加强工作督导,采取农情调度、工作通报等多种形式,推动各项田管措施落实。

  五、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把抓好中后期水稻、玉米等秋粮生产田管,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协作,确保秋粮生产各项工作措施落实。要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沟通会商,及时发布农业防灾减灾预警信息,落实关键生产措施,形成支持秋粮生产的合力,努力夺取秋粮丰收。要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广泛宣传秋粮田管和抗灾生产技术,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附件:1.当前水稻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2.夏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2013年7月17日

  附件1

当前水稻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省粮食三大行动水稻专家指导组

  当前,占我省主体的小麦茬一季稻正处于有效分蘖临界期前后,一部分油菜茬以及早茬口的一季籼稻处于拔节长穗至抽穗期,也是对气温敏感的时期,是水稻生产管理进行水、肥调节的关键时期;双季稻即将进入抢收抢栽的“双抢”季节。总的看,由于自6月下旬以来我省水稻产区雨水丰沛、气温适宜,十分有利于一季稻实时栽插和返青分蘖,栽插面积足,水稻群体动态结构合理,生长平衡,已形成丰产苗架。但进入7月下旬以后,大范围的高温天气可能对部分早茬口的籼稻抽穗扬花产生一定影响,亦可能高温伴随干旱;部分早栽地区,特别是丘陵区农民惜水不烤田、分蘖过苗的现象相对普遍;由于双季早稻成熟期相对推迟,可能造成双晚迟栽、秧龄延长。针对当前我省在田水稻生产及苗情特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以水调温防高温热害。对已进入孕穗至抽穗期的早茬口一季稻,如遇35℃以上的高温,会影响扬花授粉和结实率,主要防范措施是采取深水灌溉,以水调温;还可采取叶面喷施磷钾肥等措施缓解或减轻危害。对受旱的水稻田,要充分利用各种水源,及时补水,提高灌溉效率,促进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二、加强水分管理调群体。对正处于分蘖末期的一季稻,在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90%左右时均应自然断水搁田,尤其是以杂交中籼稻为主体的一季稻,更要坚持早搁、分次轻搁,使全田土壤沉实不陷脚,田面土表见新根,稻株叶片挺起,叶色褪淡显黄。努力将手插稻群体高峰苗控制在适宜穗数的1.3-1.4倍,抛秧稻与机插稻控制在1.4-1.5倍,直播稻切忌超过1.6倍;土壤肥沃的旺长群体应适当重搁,而肥力中下等土壤上的偏小群体,则应轻搁田。从拔节到抽穗后15天,实行2-4cm水层和湿润交替的间隙湿润灌溉。籽粒灌浆至收割前一周,实行2-4cm水层和轻度落干(15cm深丰产沟无水时)交替的干湿灌溉。坚持收割前一周断水,切忌断水过早,避免结实不良、产量明显降低,米质变差。

  三、合理增施穗粒肥。穗粒肥的施用,要在群体高峰苗已过,叶色明显褪淡显“黄”的前提下进行,要因栽培方式、品种、苗情合理施用。一般高产栽培条件下,手栽的一季稻,适宜的氮肥运筹为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为籼稻7:3或6:4,粳稻6:4或5:5,施用叶龄期为倒4叶初与倒3叶期;机插或抛秧适宜氮肥运筹比例为6:4,施用叶龄期为倒4叶后半叶与倒3叶期。大面积生产条件下,亦要实行氮肥后移,并增施钾肥,一般亩用氯化钾5-10公斤。抽穗后,视苗情叶色进行叶面喷肥。

  四、强化病虫害防控减损失。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病虫情测报,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强化抽穗期前后病虫的总体防治。当前要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分蘖末期早防治纹枯病,抽穗期前后要重点预防稻瘟病、稻曲病等穗期病害,尤其是稻曲病的第一次预防用药要提前到破口前的10-15天进行,再视抽穗期天气第二次用药。

  五、保障双季晚稻的栽插质量。当前要加强双晚秧苗的田间管理,实行旱育旱管,配套化学调控,防治好秧田病虫害,做到带肥带药下大田,保障秧苗素质。早稻及时抢收,采用免耕、悬耕等轻简方式整大田,采用抛秧方式为主体移植方式抢季节。抛栽和手插的都要适度增加基本苗,保障密度,实行早发栽培,防止生育期延迟而带来后期抽穗遇“寒露分”的风险。

  附件2

夏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省粮食三大行动玉米专家指导组

  由于今年夏玉米播种期内土壤墒情较好,玉米播种及时,播种质量较高,出苗较整齐,缺苗断垄较少,实现了苗齐、苗匀、苗壮。苗期没有遭遇涝渍灾害,生长较为健壮,是近几年玉米长势最好的一年。当前玉米即将进入需肥需水高峰期,是加强田间管理关键期。主抓“一遍肥”和“一遍药”,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搞好抗旱降渍工作。

  一、早追穗肥,壮秆大穗。玉米拔节至吐丝逐渐进入需氮高峰期,及早追施氮肥对于壮秆攻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今年部分地区苗期干旱,玉米生长受阻,生物量偏少。为奠定玉米高产生物学基础,应将大喇叭口肥提前使用,即在玉米进入小喇叭口期、墒情适宜时,使用中耕施肥机进行行间追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

  二、主防螟虫,兼治粘虫。各地要根据虫情预报,于7月下旬玉米喇叭口期使用辛硫磷、克百威等颗粒剂丢心叶防治玉米螟,或用高效Bt粉剂800-1000倍、10%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等,把药液喷施在玉米植株上部叶片,杀死为害心叶的玉米螟幼虫及粘虫等食叶害虫。

  三、抗旱防涝,促弱转壮。当前,淮北中部部分地区前期降水偏少,旱情已经显现;要及时抗旱保苗。沿淮及淮南部分地区前期降水集中且量大,渍涝已经发生或存在渍涝隐患;要及时清沟沥水、清除渍涝。同时已发生渍涝的田块要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改善土壤供氮,减轻渍涝危害,促进弱苗转壮。

  四、防病治虫,养根保叶。今年全省玉米播种较常年偏早,花粒期遭遇高温高湿、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大。玉米开花授粉以后,用咪鲜胺、氯虫苯甲酰胺、戊唑醇、毒死蜱、吡蚜酮,采用热雾机施药技术,综合防治花粒期病虫、保叶促粒增重。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