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候选人公众投票公告

发布日期:2012-05-31    浏览次数:17

  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六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评选活动的通知》及有关规定,省评选办(设在省委组织部)组建专家初评委员会,从各地各部门推荐的155名人选中评选产生了20名候选人;下一步,省评选办将组建终评委员会,从20名候选人中评选产生10名拟获奖人选,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省委、省政府审批。现将20名候选人予以公布,接受公众网络投票。

  一、投票时间2012年5月29日-6月4日,每天8:00-18:00,共计7天。

  二、投票范围经初评委员会评审产生的20名候选人。

  三、投票方式仅限网络投票。公众可以在四川日报网(http://www.scdaily.cn)、四川在线(http://www.scol.com.cn)上,为自己所赞成的人选投票。

  四、投票规则

  1.公众投票时,真实姓名、身份证件号为必填项,并确保真实,否则无效。

  2.一个身份证件号限投票一次,若重复投票只选第一次结果计入。

  3.一次投票须同时选择10位候选人,且每位候选人限投1票,否则无效。

  4.本次网络投票属公益活动,投票一律免费。

  5.公众投票结果作为第六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终评委员会评审的参考依据。

  本公告由第六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评选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电话:028—86602700)。

 

第六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评选工作办公室

2012年5月29日

 

第六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20名候选人简介 

 

  汇聚杰出创新人才 建设西部人才高地

  技术创新组

  孙朝晖:抢占钒产业技术制高点

  孙朝晖,男,50岁,无党派,攀枝花钒钛研究院钒研究所所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正高),兼任省有色金属学会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攀枝花市委推荐。

  主要从事钒资源综合利用工艺与装备技术及应用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2项和国家标准1项,发表论文24篇,获国际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特别是在钒氮合金产业化技术研究方面,攻克了原料配方、反应催化、关键设备等系列关键技术,开发了密闭、常压连续的高效清洁生产新工艺,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产业化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其经济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美国长期独家垄断的局面,迫使其主动调整了竞争策略,大幅度提升了我国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20亿元。个人先后获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8项,以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央企劳动模范、首届四川当代十大专利发明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奖励和荣誉。

  技术创新组

  许 州:高功率微波技术专家

  许州,47岁,中共党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863计划某专家组组长,高功率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X射线数字化成像大型仪器设备中心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推荐。

  主要从事加速器物理、自由电子激光、高功率微波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主持了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研制工作,完成我国也是亚洲地区第一束100微米太赫兹出光,该成果被评为2005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作为国家高功率微波某型号的行政副总师,正组织开展初样研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国际首次高功率微波空间功率合成;完成我国第一台9MeV高能工业CT、微米分辨率CT、牙科CT以及机载激光三维测绘雷达的研制,主持完成系列化管道数字成像检测设备研发,引领了数字成像行业的一次技术革命。大力推动科研所军民融合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绵阳科技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个人先后获发明金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以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励和荣誉。

  技术创新组

  崔 鹏:科技铸盾只为泥石流

  崔鹏,男,54岁,中共党员,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成都分院推荐。

  长期从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工作,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近年主持包括2项973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5项,发表期刊论文260篇,其中SCI收录45篇、EI收录76篇、ISTP收录15篇;主持撰写专著3部,获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1项。系统研究了泥石流形成规律,初步形成泥石流起动理论;论述了泥石流多发区河床演变规律;提出泥石流预测预报结构模型,研发了泥石流主动减灾等一系列灾害防治技术。带领团队将成果应用于我国山区重大工程和区域减灾,取得显著的减灾实效。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奔赴汶川地震灾区考察,进行堰塞湖危险性分析和应急处置,系统研究震区次生地质灾害;负责国家汶川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后重建规划中的灾害危险性评估,提交的多项减灾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

  个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际水土保持协会“杰出研究者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以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奖励和荣誉。

  技术创新组

  陈 功:让四川泡菜走出国门

  陈功,男,48岁,中共党员,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兼任省食品科技学会理事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推荐。

  长期一线从事食品与发酵技术应用研究,是“优质中国泡菜现代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等项目首席专家和“蔬菜(泡菜)加工技术集成”岗位专家。主持国家级和省级项目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10部,制(修)订标准30多项。创立了“盐渍菜-泡菜”理论,对优势特色发酵食品技术研究获重大突破,开发出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泡菜”等新产品,为四川泡菜产值突破100亿元作出了积极贡献。率先将传统微生物学方法和PCR-16SrDNA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交叉融合,选育出SICC 1.56等多株超级乳酸菌,并首次采用高密度培养及代谢调控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制备出高活性泡菜直投式乳酸菌,使泡菜发酵周期缩短50%以上、亚硝酸盐降低70%,实现了传统泡菜的现代化生产。带领团队致力于成果转化,近年为泡菜企业新创产值近6.9亿元,带动农民基地创造效益15亿元。

  个人先后获国家食品行业技术发明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国家星火科技先进个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等奖励和荣誉。

  技术创新组

  陈五一: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专家

  陈五一,男,51岁,民建会员,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正高),全国人大代表。省科协推荐。

  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研究和工程管理工作,重视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设备和新型材料,先后主持和参加过瀑布沟、冶勒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工程设计、重大技术问题攻关项目30余项,主持编制《大渡河水电规划调整环境报告书》等重点工程技术研究报告100余份,发表论文16篇,主持规范编制两本,主编并出版专著两本、工程论文集两本,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经长期工程实践与理论探索,在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工程设计、水电站气垫调压室技术研究应用、高坝泄洪消能技术研究应用、高面板堆石坝柔性面板结构设计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独到的见解和理论创新,主持设计的水电工程规模巨大、技术难度高,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10多亿元。

  个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严恺工程技术一等奖、国家级勘测设计银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优秀设计)一等奖13项,以及省勘察设计大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奖励和荣誉。

  技术创新组

  杨正林:潜心定位人类疾病基因

  杨正林,男,45岁,中共党员,省医学科学院·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研究员,人类疾病基因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省科技厅推荐。

  主要从事眼睛疾病基因的鉴定及临床应用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主持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SCI论文63篇,总影响因子418,被SCI引用1645次,其中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7篇,包括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影响因子53)、Science(影响因子31)等世界著名杂志。其“老年黄斑变性易感基因的发现”研究成果,入选2006年Science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第六项部分内容。在四川建立了眼睛疾病基因研究平台,鉴定了9个眼睛疾病基因,定位多个疾病连锁区域及易感位点;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老年黄斑变性等疾病的基因筛查和诊断技术体系,获授权专利2项。先后为16个SCI杂志审稿专家,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

  个人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2项,以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医德标兵、卫生部突出贡献青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十大杰出青年、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奖励和荣誉。

  技术创新组

  杨武云:小麦遗传育种专家

  杨武云,男,47岁,九三学社社员,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西南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省科技厅推荐。

  主要从事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研究领域,针对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育种应用难度大的国际性难题,建立“大群体有限回交”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首次利用人工合成小麦育成川麦42等系列品种;突破性小麦品种川麦42连续7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推广品种,并创造了亩产710公斤的高产新纪录;川麦42系列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应用,使四川及西南麦区小麦产量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创造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累计推广5000余万亩,节本增收30多亿元,为提升我国人工合成小麦育种应用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个人先后获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6项,以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省优秀博士后等奖励和荣誉。

  技术创新组

  蒋小松:开创优质肉鸡高端种业

  蒋小松,男,49岁,中共党员,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动物遗传育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省畜牧食品局推荐。

  主要从事家禽遗传育种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级项目3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2篇、ISTP收录2篇,出版肉鸡育种英文专著1本。在家禽遗传育种和畜牧生产系统研究方面,创建了家禽育种规划方案,突破了优质性状与生产效率性状有效结合的核心技术,创立了确定生产、繁殖和品质性状育种目标的数学模型,系统研究提出我省农区耕地畜禽承载能力的关键参数;作为领军人才,将我省肉鸡育种研究团队发展成为国家研究平台的重要成员和西南区家禽研究的核心;自主创新培育出我省第一个国家审定的畜禽配套系;领衔创建科技型企业,育成的国审新品种“大恒699肉鸡配套系”在全国10多个省市推广,使农民年获效益5 亿多元,开创了我省优质肉鸡高端种业。个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以及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奖励和荣誉。

  技术创新组

  杨志航:渔业产业化领路人

  杨志航,男,59岁,中共党员,内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正高)。内江市委推荐。

  长期致力于水产养殖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和推广,在全省率先研究、推广网箱养殖大口鲇、小体积网箱养鱼等7项技术,在健康养殖、提高养殖产量、水体综合立体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主持研究推广7:2:1规范化稻田养殖模式、砖砌化稻鱼轮作模式,实现了生态种养“双千田”(产稻千斤、渔业产值千元)。推行主持长吻鮠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使苗种成活率从20%提高到70%。突破了白乌鳢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难关,被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种。成功引进、推广斑点叉尾鮰、加州鲈鱼等14个国外新品种,驯化大口鲇等22个名优品种,带动全省特种水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建立渔业产业链条,在内江建立全省市州第一个规范化的水产专业批发市场和水产品加工厂。通过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促进水产产业化,实现产成鱼11.2万吨,渔业总产值22.7亿元,利润7.9亿元,带动2万户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个人先后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二、三等奖4项,以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奖励和荣誉。

  技术创新组

  覃文清:将火灾危害降到最低

  覃文清,女,55岁,中共党员,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研究员。省科技厅推荐。

  主要从事材料的阻燃机理、阻燃技术理论研究及阻燃材料的产品开发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在国内率先主持开展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研究,创新采用在有机体系中引入无机阻燃添加剂的技术路线,解决涂料燃烧时不产生浓烟和毒气、经久耐烧的技术难题;率先提出用分子重组技术在树脂分子结构中引入其他功能基团组分,对成膜树脂进行有效复合防火改性;创新采用具有防腐功能的聚磷酸盐阻燃剂与重防腐改性树脂的反应结合,首次解决了钢结构防火涂料在同一涂层上具有防火、防腐和装饰多重作用的技术难题。研制成功的钢结构防火涂料在许多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推广,带动了国内超薄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研制、开发和应用,并出口应用到国外工程项目,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4亿多元。

  个人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7项,以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公安科技先进个人等奖励和荣誉。

  管理创新组

  吴 强:四年“再造一个钢企”

  吴强,男,49岁,中共党员,攀枝花钢城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攀枝花市委推荐。

  2008年担任总经理以来,主持制定攀钢厂办大集体企业改制方案并完成整体改制,破解了厂办大集体改制成为公司制企业的全国性难题,使钢城集团成为中央企业目前完成改制的规模最大的厂办大集体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建成5000吨海绵钛全流程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骨干项目,形成钒钛、化工、冶金原辅料及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产业集群,推动了钢城集团快速发展。公司经营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分别从2007年的61.52亿元、50.08亿元、3964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172.27亿元、117.35亿元、1.4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9.36%、23.72%、38.53%,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285位、四川企业100强第21位。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倡导公司员工先后为“5.12”汶川特大地震、攀枝花“8.30”地震捐款、援建仁和区大田中学等共计1000多万元。个人先后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钢协和省企业联合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各1项,以及全国优秀企业家、省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省杰出企业家等荣誉。

  管理创新组

  王广亚:以腾飞计划助航空报国

  王广亚,男,46岁,中共党员,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任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省青联副主席。省国防科工办、省科协推荐。

  先后从事航空科研生产一线和企业管理工作,结合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实际,提出了成飞公司管理创新战略——“腾飞计划”,设计了公司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体系框架,重构管理创新体系,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经营质量。作为我国多个航空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的现场总指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公司取得大批原创性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航空制造技术与管理的重大跨越。积极倡导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以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为支撑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在国家重大专项研制中的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功。成功促成了我国高端公务机项目落户成都,在努力将公司打造为全球高端公务机的优秀制造商的同时,也为四川省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作出了贡献。个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中航工业航空报国金奖等多项奖励,以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企业家等荣誉。

  管理创新组

  李海鹰:打造中国民航“第五极”

  李海鹰,男,50岁,中共党员,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四川航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省国资委推荐。

  历任川航技术、管理多个岗位,曾主持组建及重组鹰联航空、东北航空、成都航空等4家航空公司,川航太古、川航培训中心、重庆航食等民航合作发展项目;主持实施川航13个航空上下游产业投资项目;主持完成空客高原RNP技术应用项目,实现全国首家空客飞机RNP技术拉萨航线飞行;主持川航民航安全SMS体系建设及信息化项目建设40余项。带领公司实现“全国多基地网络、迈向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转型,走“做大生产规模、做优效益品质、做强发展结构”的路子,近5年企业收入总量和经营规模翻两番,年均产值增长25%,年均生产总量增长24%,并连续19年盈利。目前公司拥有航线213条,年产值达130亿元,西南市场份额位列民航三甲,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和全国民航第五航空公司,安全纪录、发展速度和企业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带领公司员工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抗震救灾中圆满完成运送伤员任务,连年出色完成国防运兵任务,积极参与捐资助学和社会公益活动。

  个人先后获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省优秀企业家、2011年四川财经年度人物等荣誉。

  管理创新组

  张志远:铸就地方水电“航母”

  张志远,男,55岁,中共党员,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省国资委推荐。

  历经电力行业技术和企业管理多个岗位,曾率先提出“送电到乡”、“缺电县”工程规划并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主持制订《省水利系统地电行业文明服务示范窗口考评实施细则》(现为水利部行业标准),组织制定实施全省地方电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规划,为农村电气化作出了贡献。自2007年担任水电集团负责人以来,提出“六大思路、四大方针、五大路径、五大战略”的经营理念,产业和金融资本“双轮驱动”的战略构想,推动集团从2005年注册资本24.4亿元、实收资本为零,发展成为目前总资产超200亿元、净资产达63.4亿元、经营收入31亿元的企业集团。汶川地震后,带领企业员工紧急支援重灾县,较短时间完成集团所属电网和平武、彭州等对口支援县的电网恢复供电。近两年完成农网改造升级、无电地区电力投资30余亿元,解决10.3万户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惠及近40万群众。

  个人先后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水利系统先进个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省杰出企业家、2009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等荣誉。

  管理创新组

  刘体斌:超“千亿长虹”阔步前进

  刘体斌,男,49岁,中共党员,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省国资委推荐。

  他积极推动长虹进行管理创新,构建了“总部精简、产业集团做实、管理规范”的控股型集团架构,建立起“总部-产业集团-业务单元”的三级管控体系,变“联合舰队”为“动车组”的管理模式,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活力,使长虹连续3年跨百亿增长。2011年,长虹集团销售规模达到723亿元,跃升至中国电子百强第7位,在“川企百强”中重登第一位,目前正向“千亿长虹”的目标迈进。他着力推动长虹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了“向高端制造、向服务业、向国际化”转型的发展思路。他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应对智能时代的技术革命,提出“智在更自在”的发展思路,推出了全系列智能电视、智能手机、智能冰箱等数字家庭的智能终端,2011年,长虹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汶川地震后,长虹因全力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被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个人先后获光华龙腾奖-2007中国设计贡献奖功勋人物金质奖章、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等奖励和荣誉。

  管理创新组

  邹学明:“海归”专家创造奥泰奇迹

  邹学明,52岁,奥泰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CEO。成都市委推荐。

  2005年辞去美国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副总裁职务,来川投资创办奥泰医疗。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吸引风投资金超4.7亿元,带领一个由20余名海归专家组成的创业团队,用4年时间研发和制造了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T超导核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整机,打破了西方巨头跨国公司在这一领域长达25年的技术和市场垄断,为我国高端医疗设备技术和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产品通过中国、美国和欧盟医疗器械注册,已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北京301医院等50余家医院实现装机,并出口到俄罗斯、美国等海外市场,产值超过1.5亿元,短短1年时间取得国内同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销售业绩。公司名列“清科—2007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第8名,连续两年跻身“中国年度创新成长企业100强”行列,所带领的创业团队于2011年入选省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顶尖创新创业团队支持计划。

  个人先后获安永美国最佳企业家奖、美国俄亥俄州州长杰出奖、首届成都市十佳留学回国人员奖,以及“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百人计划”省特聘专家等奖励和荣誉。

  管理创新组

  陈智林:文化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陈智林,男,48岁,中

  共党员,省川剧院院长,一级演员,兼任省文联、青联、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化厅推荐。

  长期从事川剧表演和剧院管理,近年来,率领省川剧院创作演出了《巴山秀才》、《变脸》、《易胆大》、《尘埃落定》等经典川剧,多次获国家级大奖,省川剧院也因此荣获人事部、文化部联合授予的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演出生产基地。创新举办川剧校园行公益戏剧活动,精品川剧成功走进清华、北大和南开等著名大学。以中外合作的创新方式,成功打开传统川剧的欧美演出市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创出了全新商业演出模式。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率领省川剧院职工投入到赈灾义演和灾后文化重建中,省川剧院被表彰为全省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个人被授予全省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个人先后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次)、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优秀表演奖,以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奖项和荣誉。

  管理创新组

  赵鲁平:博士院长打造“德医”品牌

  赵鲁平,46岁,中共党员,德阳市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德阳市委推荐。

  2002年作为博士引进到德阳市人民医院担任院长,创新实施“德阳有华西、华西在德阳”的经营理念,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成都外第一家远程会诊医院,通过人才柔性流动等举措,引进硕士137名、博士11名,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省级大医院的医疗水平。实施“规范化、人文化、学院化”的“三化”发展战略,推动院校合作、国际合作、临床路径试点等系列创新管理模式,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两年获卫生部改革创新医院奖的市州医院。领导医院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创下全省震后第一时间收治伤员数量最多、伤员伤情最重、转运伤员最及时而无一例院内感染发生的医学救援奇迹,其创新管理军地合作的“德医模式”受到业界赞誉。抓住灾后重建机遇,争取到数亿元援建项目资金,推动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医院年门诊量逾120万人次,住院逾4万人次,各项医疗业务数据均位居全省同级医院前茅,在未增加政府投入的情况下,相当于再造了一所三甲医院。

  个人先后获全国优秀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

  理论创新组

  江世银:经济预期理论的探索者

  江世银,男,46岁,中共党员,省委党校教授,兼任四川亚太经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委党校推荐。

  主要从事经济学特别是预期理论与预期问题的理论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及项目近10项,出版学术专著9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CSSCI收录38篇、他引115篇次,全国10多位知名专家发表20多篇书评给予高度评价。首次提出孔明预期理论、落后地区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产业结构支撑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论、中国的最优金融体系是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金融体系等许多原创性、创新性的理论和观点。原创性专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是中国第一本将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三门学科结合在一起研究的著作。《关于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原因及政策建议》、《西部大开发新选择:从政策倾斜到产业扶持》、《四川“十一五”主导产业选择建议》等,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纳入决策参考摘登。

  个人先后获省部级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9项,以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博士后等奖励和荣誉。

  理论创新组

  郭晓鸣:与农村改革发展同行

  郭晓鸣,男,54岁,中共党员,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兼任省中青年农村经济研究会理事长、省农经学会副理事长。省委宣传部推荐。

  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国际合作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8部。在理论研究领域,率先对我国农地制度创新、合作组织发展、城镇化模式等重大问题进行开拓性研究,提出了许多产生广泛学术影响的创新性理论观点。在决策咨询服务方面,先后就农地流转、新农村建设、灾后恢复重建等热点问题提交大量政策建议,其中有9份获党和国家领导人,30多份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先后应邀赴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及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作为成都市政府农村产权改革专家组组长,全程参与了成都统筹城乡试验区建设中的相关政策设计和咨询工作。

  个人先后获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等15项省部级奖励,以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省“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