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弱势复苏,国内经济降档企稳,安徽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保持中部领先、全国居前。未来,我们应未雨绸缪,以改革促增长,以创新促发展,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升级。
一、安徽经济运行新特点
一季度,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2%,比全国高3.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居全国前列、中部领先,并且呈现出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多极支撑格局初显、新增企业增多等亮点。同时,以下问题也值得警觉: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今年一季度我省GDP增速为2005年以来同期最低,工业增幅为2002年以来同期最低,工业用电量增幅是2002年以来同期次低,财政收入增幅为2001年以来同期次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为2006年以来同期最低,经济运行还存在较大下行压力。二是主导产业增长放缓。近年来,我省煤炭、钢铁、建材、化工、家电等主导产业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这些行业受产能过剩矛盾影响,增速明显放缓,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前两个月总量居前的十大行业增加值增长12.5%,低于全部工业增幅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1年同期的65.7%回落到59.9%。三是投资动力呈继续弱化。去年以来,投资动力支撑作用不断弱化。投资占比最大的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长均呈低迷态势。占投资总额40%左右的制造业投资,由此前五年年均增长36.6%回落到前两个月的21.6%;房地产投资增速低于全部投资及全国平均水平,1~2月购置土地面积同比下降43%,房地产投资意愿进一步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以来,民间投资比重持续下降,对未来我省投资增长形成压力。四是承接产业转移势头减弱。今年一季度,我省利用省外资金大幅下滑至24.4%,为近10年来的最低。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传统比较优势趋于弱化。 2007年我省人均最低工资水平仅相当于江苏的66.9%,2012年已升至88.6%,今年1月,合肥土地成交均价高于南京。调查显示,我省一般工商业和大工业用电价格已略高于江苏。东部沿海省份开始“再实体化”,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浙江把“浙商回归”作为政府的头号工程,我省产业承接面临自身承载能力下降、中西部地区竞争加大,以及东部转移产业数量和质量双降的多重压力。
二、对策建议
1.瞄准新的增长点,着力推动创新升级。紧密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和把握创新的条件、前景和可行性,立足国情、省情,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进一步研究产学研结合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形成创新—成果转化—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加强技术集成创新,鼓励企业有效整合技术要素,提高自主创新水平,集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增强核心竞争优势。重视模式创新,正所谓“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扶持企业建立新型商业模式、经营模式,提高市场占有率。着力完善科技创新的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用好用足“中关村”政策,充分尊重人才,深化科技金融合作,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型企业。以开发园区为载体,高水平建立一批研发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2.围绕全方位开放,推动先行先试。我省应全面推进城乡开放、行业开放和区域开放,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为改革积累宝贵经验。推进城乡开放,放宽城镇人口准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之间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无缝对接。推行土地要素在城乡间交换,探索土地资源入股、股份合作和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加快耕地流转,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探索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保障房、进行旅游开发等。构建引导城镇资本下乡机制,鼓励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到农村开展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发展面向“三农”的小额信用贷款、小额保险、农业再保险,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推进行业开放,促进医疗、卫生、教育、培训、资源性产品等垄断行业向社会开放,激活民间资本,释放改革红利。推进区域开放,积极参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打造内陆开放口岸。争取国家旅游落地签证、航权试点、便利出入境、加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政策支持。
3.打造品牌,高效集聚要素资源。一是打造区域品牌。目前,我省各大区域板块已基本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全覆盖,与周边省份联动的区域发展战略也在积极推进中。如我省已加入湘鄂赣皖长江中游城市群,积极与江苏共同向国家申报江淮城市群,与河南、江苏共同向国家申请沿淮经济带等。今后要针对不同区域,实施配套、差异化的政策,使区域品牌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围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积极推进皖江示范区转型发展;以建设皖北“四化”同步示范区为抓手,进一步加快“3+5”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合作共建和对口帮扶;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按照国家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要求,大力发展皖西大别山区生态产业。二是打造企业品牌。 2012年我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以不到全省6%的企业数量,贡献了50%以上的工业产值。今后,应从打造产品品牌向打造企业品牌提升,全方位推进企业产品、生产、管理的品牌化,提高企业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4.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继续做大做强合肥、芜湖“双核”,特别是要着力打造蚌埠、阜阳等皖北中心城市,逐步改变我省“南强北弱”的城镇化发展不平衡格局。要进一步拓宽南北区域合作领域,加强皖北与皖江地区市县政府在人口流动、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人口从皖北向皖江有序迁移。推进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周边有条件的县进行县改区,加快皖北县改市步伐。同时,要加快推进合淮、芜马、铜池、淮(北)宿(州)等城市联动发展,加快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皖北城镇群发展步伐,积极参与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等城市群建设,进一步提高我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释放内需潜力。
5.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发展环境。以政府改革带动和促进转型发展,以政府的减法让位于市场的加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抓紧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并向社会公开,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红利,促进民营经济公平发展,围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领域,推出一批项目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有效破解“弹簧门”和“玻璃门”,激发民间投资和社会创业热情。顺应百姓呼声,持之以恒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扎实推进知识产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执笔:胡再生夏兴萍王娟窦瑾胡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