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资源产出率是绿色转型突破口

发布日期:2013-05-28    浏览次数:5

  通过提高资源产出率来深入推进循环经济,乍看起来只是突出了资源这一个方面,实际上它可以把环境、就业、经济效益几个方面都带动起来。抓住了产出率,也就抓住了要害。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并且首次提出“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目标。

  资源产出率是指主要资源实物量的投入所产出的经济总量,能综合反映通过减量、再用、循环,使各种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整体成效。资源产出率包括经济活动中资源的利用率,但是提高资源产出率与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是有很大区别。

  以粉煤灰利用为例,把一个电厂的粉煤灰全部卖给水泥厂和制砖厂作原料,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但每吨粉煤灰产生的价值只有几百元。通过技术攻关,把普通粉煤灰加工成超细粉煤灰,不仅售价是原来的十倍以上,而且可用于超强混凝土及橡胶、玻璃等的填充料,用途大大拓展。

  可见,资源利用方式不同,效果大不一样。与一般利用相比,深度利用价值更高、用途更广,资源产出率成倍提高。

  提高资源产出率,企业有没有积极性?实践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提高资源产出率可以改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有没有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事实证明,不仅大型企业有能力,即使是中小型企业甚至是微型企业也有能力,因为这些企业自身力量固然较弱,但机制灵活,为了追求可持续发展,他们要千方百计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搞合作。

  既然如此,政府是不是可以不管不问?安徽省的经验表明,提高资源产出率是对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新命题,企业也面临着从思想观念到技术攻关、从资金投入到市场开拓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推动。

  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德、美科学家在向罗马俱乐部提供的报告中通过大量实例说明,用一半的资源消耗实现原来两倍的效益,即“四倍跃进”。现在看来,把目标和注意力集中到提高资源产出率上来,有利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单位能源、资源产出率方面的差距。

  总之,资源产出率是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是牵动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牛鼻子”工程。通过提高资源产出率来深入推进循环经济,乍看起来只是突出了资源这一个方面,实际上它可以把环境、就业、经济效益几个方面都带动起来。抓住了产出率,也就抓住了要害。各行各业朝着提高资源产出率这个方向努力攻坚,必将为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找到新思路,必将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绿色转型,必将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做出新贡献。

  (季昆森 作者为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

  《人民日报》( 2013年4月20日)

分享到: 收藏本文